记得那天在北仑训练基地采访时,突然下起了大雨。
我正躲在屋檐下整理采访笔记,抬眼就看见杨舒茗蹲在场地边系鞋带,雨水打湿了她的运动服,可她好像浑然不觉。
这让我想起十年前采访她妈妈沈弘的场景,也是在这样一个雨天,那时的上海女排训练馆还会漏雨呢。
"喂,发什么呆呢?"摄影师老李推了我一把,"赶紧拍几张,这姑娘扣球的动作跟她妈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"我举起相机,透过镜头看到杨舒茗正在练习她最拿手的二号位斜线进攻,球砸在地板上的声音像放鞭炮一样脆。说来你可能不信,就在半年前,她还因为力量不足被教练说过"扣球像挠痒痒"。
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都知道,接应位置就是个"烫手山芋"。龚翔宇在这个位置上一撑就是八年,期间换了四任主教练,可替补接应的人选就像走马灯似的换。"有时候打完比赛,小宇姐的护膝都能拧出水来。"队医王姐有次跟我聊天时说。现在突然冒出个17岁的小丫头要接班,别说球迷了,连食堂阿姨都在嘀咕:"这小身板能行吗?"
我还记得第一次看杨舒茗打球是在去年的青运会。那天体育馆空调坏了,闷热得像蒸笼,这丫头居然在决胜局连发五个ace球。赛后采访时她满头大汗地说:"其实我当时紧张得手都在抖,就是想着不能让教练白带我来。"这种又虎又实在的劲儿,倒是一下子让我想起刚出道的朱婷。
话说回来,现在的年轻球员跟我们那会儿可真不一样。有次训练结束,我看见杨舒茗拿着手机跟龚翔宇自拍,两人脑袋上还p了个"最佳拍档"的贴纸。要知道当年冯坤带新人训练时,那严厉劲儿能把小队员吓哭。"她们这一代啊,训练时较真,私下又能玩到一块。"助教安家杰笑着跟我说,"前两天还看见小宇教舒茗化妆呢。"
不过赛场终究是残酷的。上个月的热身赛,杨舒茗替补上场后连续两个一传失误,场边顿时响起几声嘘声。我注意到她咬着嘴唇快速眨眼的动作,这让我想起她妈妈退役时接受采访说的话:"排球最折磨人的不是伤痛,是那些你想抓住却怎么也抓不住的机会。"但出乎意料的是,第三局这丫头居然用一记漂亮的背飞打了对手个措手不及。"可以啊!"坐在我前面的老大爷激动得把保温杯都打翻了。
数据挺有意思的。杨舒茗今年在青年队的进攻成功率是58%,但到了一队就降到47%。"这就好比中学生突然要参加高考,"技术教练袁志打了个形象的比方,"题还是那些题,就是出题方式完全不一样了。"我翻了下记录,龚翔宇刚进国家队时也经历过这样的阵痛期,花了整整一年才把成功率提到53%。
你知道吗?杨舒茗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习惯——每次发球前都会摸三下球。这个仪式感十足的动作现在都成了球迷们模仿的梗。有次我开玩笑问她是不是跟谁学的,她一脸认真地说:"就是觉得这样能定心。小时候看小宇姐比赛,发现她发球前总会做个深呼吸,我就想找个属于自己的方式。"
说到这个,忽然想起前两天发生的有趣一幕。队内对抗赛时杨舒茗扣球出界,直接把场边的计分牌给砸歪了。"赔钱啊!"队友们起哄道。小姑娘红着脸去扶计分牌的样子,哪像个身高1米93的运动员,分明就是个做错事的中学生。这种反差萌,大概就是为什么球迷们越来越喜欢她的原因吧。
世锦赛越来越近,队里的气氛也微妙起来。昨天训练结束后,我看见赵勇教练单独留下杨舒茗说了好久。透过玻璃窗,能看到他不停地比划着手势,而小姑娘则频频点头。"其实带新人就像种花,"赵教练后来跟我说,"你不能急着看它开花,但每天都要记得浇水。"
夜幕降临,训练馆的灯还亮着。我收拾器材准备离开时,听见排球撞击地面的声音还在有节奏地响着。不用看都知道,肯定又是那个倔丫头在加练。这场景让我突然有点感慨:中国女排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啊。从当年的郎平到现在的朱婷,从沈弘到杨舒茗,变的是一张张面孔,不变的是那颗永远向上的心。
对了,说起这个,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?每次大赛前,新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加练发球。杨舒茗如此,当年的张常宁如此,再往前数的惠若琪也是如此。这大概就是中国女排的某种传承密码吧——用最基础的训练,迎接最重要的比赛。
临走时我回头看了眼,杨舒茗正好完成一组发球练习,她甩了甩汗湿的刘海,对着空荡荡的看台比了个胜利手势。这个画面让我想起编辑老刘常说的一句话:"好故事的开始,往往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瞬间。"
升富配资-浙江省配资公司-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榜-证券配资最简单最准方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